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

讀書心得:《替身》

兒少小說《替身》中的三種「失憶」
替身
作者:林滿秋
繪者:右耳
出版社:小天下
出版日期:2015/03/30

林滿秋老師的兒少故事,大多描寫女孩的內心世界,自從看了《浴簾後》便喜歡上這個作家,後來《腹語師的女兒》讓我珍惜本土作品中罕見的魔幻寫實題材,《追光少年》則是先進入黑暗的低迷考驗中,顯現出三位朋友之間微光的真實情誼。後來又看到《替身》,真的很佩服作者一直展現不同的寫法和題材。

魔幻寫實的魅力在於故事設定雖然超現實,超自然,卻和現實中的可能性緊緊結合,也就是說我們周遭會有夥伴有類似事例。故事的情緒色調雖然偏暗沉,卻往往有內斂自省的情感,非常推薦同學們靜下來品嘗。

趙忞:靈魂脫離的失憶
女主角趙忞一開始醒來時,不知道為什麼家裡出現一位和她長得一模一樣,共用她名字的女孩,使得女主角和讀者拉到同一水平線上,想要解開事情的真相,這是作者的用意。
有些信仰認為人死後,靈魂會暫時徘徊,直到完成未竟之事,怨念止息,才能得到解脫,這種現象又稱為「超渡」。趙忞不僅僅要也了解這位替身女孩,到底和自己有什麼關係,也隨著情節推進,一步步還原當年事故的起因與結果。事實上她沒有忘記一切經過,而是中間時間的斷層,需要適應新的世界。

爸爸:創傷內疚的失憶
趙忞爸爸從失憶到失智,根本原因是對過去忽略女兒的內疚,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TSD)。他不像趙忞的媽媽是刻意建立一個幻影,故事透露出爸爸始終知道趙忞和趙文心的關係:從記得趙忞生日(96),屢次暗示趙文心的姓名(77-78117-118),甚至當面向趙文心強調兩人之間的不同(105),只是身體的損傷,讓他功能慢慢退化,本來答應趙文心十五歲時要公布真相,也力不從心了。
換句話說,爸爸是生理上的失憶;媽媽是心理上的失憶。
爸爸最後迴光返照,想起一切事,是在離家出走到山谷的獨白,讓我們能夠開始解開一切的起源。但爸爸失智代表後來並沒有釋懷,成了悲劇的製造者與犧牲者。
作者對趙忞時期的家庭狀況,留下了一大片空白的含糊說明,除了讓讀者自己想像,也反映出爸爸角色的長期缺席,這種過失直接導致媽媽的性格扭曲。假設他能夠在趙文心時期重新振作,好好補償第一次的過失,是否不會再有後面的衝突?他若能阻止媽媽對待趙文心的態度,趙文心是否也不必走這一段曲折的童年?甚至他自己也不會失智?說很容易,做起來很難,也許換成你我變成這位爸爸的角色,也很難克服這段悲劇的自責內疚。
由此可見,作者暗示了父親角色對於整個家庭的重要性(我也認為故事中最關鍵的角色不是媽媽,而是爸爸)。當文心媽媽在教養上走偏時,應當需要爸爸出來平衡節制,以便撐起整個家的運作,可惜,爸爸沒有做好,最終他也成為最慘痛的病人。

媽媽:建構我執的失憶
媽媽的失憶是從建立一個謊言,到不知不覺自我催眠相信這個謊言。當媽媽拿趙忞的生日當天,給趙文心慶生時,爸爸有看出這個假象,但媽媽卻巧妙地閃避帶過(97),誰叫爸爸已經失智,說的話不能信。另外,趙文心想剪瀏海,媽媽不小心說溜嘴(98),證明她知道真相,但卻選擇替身的方式,這時候讀者也會慢慢知道端倪。
81頁中,媽媽對高中同學的對話更是最有力證明,這些都算故意的失憶。但到248-255頁中,媽媽崩潰了,出現精神失常,開始對自己建立的謊言信以為真,直到此時,媽媽才完成了失憶歷程。
選擇失憶可以是個人,也可以是一小群體,或擴大到整個族群、社會、國家,乃至於整個時空階段。
我上網查了一下「我執」的意思,覺得定義下得很傳神:
既有了「我」之意念,那就連帶有「我的」之概念,又接著就有「執著」意念,這一連串的作用就是「我執」,且是百百種苦惱的來源。()
看到問題點了嗎?媽媽建構的幻象,就是把趙文心當作「我的」趙忞,複製同樣的教養方式在她身上,以滿足第一次失去趙忞的遺憾,這是第一層「替身」涵義;而第一次失去趙忞的遺憾,又來自於對她的高度期待,與不信守承諾,是為了滿足潛意識中「我的」音樂之路 (32)。也就是說,媽媽把趙忞當作「我的」的替身,這是第二層「替身」。
趙忞是媽媽「我的」替身,趙文心是「我的趙忞」的替身,可以畫成三個同心圓,最內圈中心點就是媽媽的我執。唯有媽媽願意放棄這個迴圈,才能有所「覺悟」,產生「自由」。

小結
破除「我執」是否違背人之常情?我的人生經驗不夠圓熟,無法在闡述更深。畢竟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眼中「我的」寶貝,父母也是孩子眼中「我的」父母。紀伯倫說:「孩子不是你自己的私人財產。」這句話有探討的空間,故事中的媽媽或許太過極端,但父母有監護管教權,不只是法律的規定義務,更是超越一切的愛與天倫之樂,只能說這個問題會一直摸索下去,直到永永遠遠。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