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

讀書筆記:《驚豔唐詩》

驚豔唐詩:字行間的人生密碼
作者:歐麗娟
出版社:遠流
出版日期:2017/05/25
ISBN 139789573280088

筆記部份:
之一《初唐的新聲:陳子昂與登幽州臺歌》
1.       文學史通常會寫陳子昂反對六朝的綺麗,高舉復古大旗,開創了盛唐,並影響李白。從韓愈《薦士詩》,史書《新唐詩陳子昂傳》,劉克莊《後村詩話》,胡應麟《詩藪》可見到對陳子昂這種意見的呼應。
2.       陳子昂認為漢魏風骨繼承詩經的風雅精神,注重興寄,但之後就淪喪,因此他所要復古是這個部份,有寄託的情志。
3.       李白《古風》把他自己和孔子聯繫,也和周公的理想盛世聯繫,期望自己能承擔正統,恢復六朝以來被綺麗詩風遮蔽的大雅正聲。
4.       孔子絕筆獲麟的感慨也是李白的感慨,麒麟出現應當是帶來和平王道,但卻被人類傷害,象徵亂世沒有拯救的失落絕望感,因此孔子的意志被擊倒不久後病逝。人生可能會終結在這種萬念俱灰,但前提是仍然需要全力的奮鬥,如果還沒有到這麼絕望的地步,是不能停筆的。
5.       陳子昂《登幽州臺歌》的眼淚是巨大凜然的形象,英雄式的氣魄。他沒有停在原地,還可以大踏步向前走,在高臺上眺望宇宙。「前不見古人,後不見來者」是晉宋時流行的熟語,但陳子昂也說「漢魏風骨,晉宋莫傳」,他的復古,依舊包含了六朝其他部份的滋養。他並不是橫空出世,而是由過去時代共同孕育的文學家。
6.       表面上陳子昂是非主流,但除了感遇詩以外,他在當時也參與文字遊戲,包含結交沈宋兩位格律派人物,進行南朝時典型的同題共作。《詩藪》也從另一個角度說陳子昂其他詩很多陳隋格調,和感遇詩對照好像如出二手。所以陳子昂也吸取了齊梁詩風的特點。
7.       陳子昂雖然開啟了詩文革新運動,卻吸收了反對對象的精華,形成屬於它的特色。杜甫《戲為六絕句》、韓愈《調張籍》詩中,檢討同樣反對六朝初唐詩風很極端的時人,是一種自毀行為,因為他們眼光不夠宏大,不懂得欣賞不同的優點。
8.       杜甫認為初唐四傑不會因為當代輕薄而淹沒,反倒要「轉益多師是汝師」,初唐四傑也是陳子昂反對的對象。杜甫又認為歷史能夠留下來的都是有價值,沒有誰是優先,學習對象只有真假,是否親近風雅,沒有古今之別。
9.       韓愈則是反映中唐時期的李杜之爭,他們兩位光芒萬丈,誰知有許多愚蠢人竟要謗傷。這些調和論點是陳子昂的復古論調帶給我們的省思。

之二《深水靜流的智者:盛唐王維的雜詩》
1.       沒有王維自已的生命體悟,怎麼能推己及人,為他人的存在感設想代言?
2.       這首詩是閩南語。(著花未)保留最多唐代中古音。
3.       這首雜詩能代表許多人說不出口的千言萬語,決不是一首自私的詩。
4.       王績《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》:一顆羈旅的心始終懷念故鄉,迫不及待想知道各個問題的答案,才會鉅細靡遺的一直提問,你也不要遲疑,請和盤托出,以滿足我懸念的心。
5.       王績的作品,其實只停留在一般人的普通層次,在字面上呈現常識化的一面,讀者們都會有的心境。王維的問題,讓整首詩無法再問新問題,因為一定會破壞詩的含蓄韻致。所以王維的詩比較上乘。
6.       以微物懸念,從微物關情。微不足道的小事都關心了,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就一定更關心了。這是宋顧樂的意見,但還沒有把握到遇到故鄉人瞬間的當下反應。
7.       王績寫的是相遇瞬間過後的促膝長談。王維寫的是事前沒預料,突然遇到。那一瞬間開出的問題,是生命本能的反應,自我防衛機制的保護。
8.       對人而言,愈重要的問題,愈害怕答案。因為如果是否,可能會崩潰。人的本能會趨吉避凶,讓真正的問題延後面對,等之後心情平靜才會想了解,所以第一個問題是不在乎答案是什麼的問題。
9.       宋之問《渡漢江》有相同情結。
10.   辛棄疾「天涼好個秋」也是相同道理,想說卻又不敢說。或者識盡愁滋味時,發現語言無法完全表達,所以「欲說還休」。另一方面,辛棄疾發現他的苦最終只能自己承擔,旁人無法走進感同身受,所以是每個人面臨的有限性。沒有人能夠去分擔別人的命運。
11.   卡謬認為對聽的人而言,只是一種平常的情感,是大量生產,在市場裡交易的一種悲哀,或當作一種廉價產物。
12.   三種因訴說而受傷的模式:第一種,聽你說幾句話,立刻回到自己身上,自我表露,但和你當下需要無關。第二種,質問你想不開,變成勉強施壓要求當事人做他做不到的事。第三種,冷漠無反應,沒有興趣,厭煩,樂府詩中「入門各自媚,誰肯相為言」。於是一方隨便講,一方隨便聽。
13.   上述第三種是來自於人性的有限,托爾斯泰說:「人們談話失敗並不是因為缺乏智慧,而是因為自負。每一個人都希望談論自己或是自己感興趣的話題」。當你述說自己苦痛,聽的人還是只關心他自己。
14.   海耶克(Hayek):一切的善意,鋪成了通往地獄的路。(上述第二種)
15.   卡謬:他人和我們相處,並不是希望我們處境不好,而是他們對此根本漠不關心。(上述第三種)
16.   愛爾比(Albee):人們講話只為了不想聽別人說話。
17.   天氣是社交時最安全,最有效果的話題,而且大家感同身受。
18.   王維《雜詩》「寒梅著花未」,寫的是不敢問的微妙心理,辛棄疾《醜奴兒》「欲說還休」寫的是不敢說的辛酸悲哀。但只有真正人性有多麼自私,才能堅持對人性美善的信心,堅定走下去。

之三《穿透人間的詩仙:盛唐李白的清平調詞三首》
1.       李白本身有絕佳高超的詩歌藝術,沒有別人和他一樣擁有如此的機遇,能夠擠到帝妃的身邊,第一手觀察,事實上唐詩要像李白再寫出這樣的作品,幾乎不可能。
2.       李白的天時,入宮正好皇帝得到妃子,地利方面,翰林供奉的職位寫詩入樂的情形很普遍,人和方面,皇帝給予極高的禮遇。總合起來,他的遭遇很少能躬逢其盛。
3.       唐玄宗多才多藝,注疏孝經,精於書法中的「八分體」,也擅長丹青,也會創作霓裳羽衣曲,並創辦梨園機構。以前開元時期如何,貫通在許多詩人語句中,代表那是一個藝術蓬勃的時代。
4.       唐代很多詩寫細腰,所以審美觀認為肥胖多肉是一大成見。
5.       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情感並不是以色事人。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意思是指,其他三千人皇帝都沒興趣了。
6.       楊貴妃了解皇帝,所以是他的知己。有聰慧的心智,也有體貼入微的愛。玄宗和貴妃不僅互相凝視,也一起望向外在的同一個方向,因而結為靈魂知己。
7.       李白透過空間時間的漸層設計,將古往今來、天上人間的美麗精華,都匯集到楊貴妃身上,極力呈現楊貴妃的無與倫比。
8.       一枝紅豔露凝香,李白在詩中運用了共感覺(synesthesia),將視覺、觸覺、嗅覺統合。
9.       李白一再用牡丹花類比貴妃,不只是一項效果,也隱含貴妃寵幸。
10.   貴妃與西王母的相似特徵很多,包含仙境地位,道士經驗,容色絕倫,最後是母儀天下的氣質。
11.   雲雨巫山枉斷腸:楚王與神女雖然歡樂,卻只是枉然虛構之事,而眼前皇帝貴妃的摯愛,卻是真實無比,因此是超越神話的。
12.   借漢喻唐,唐代以前的美女,就只有趙飛燕是最適合拿來比喻的。從紅樓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,類比時可以完全沒有負面的意義。
13.   三個解決後人認為清平調是諷刺詩的反駁詰問:
甲、  李白為什麼需要去得罪皇帝,拿自己的命開玩笑?這樣他怎麼和皇帝打好關係,實踐自己的理想?
乙、  李白若要諷刺,以玄宗的造詣,不可能看不出來。
丙、  為什麼讀者覺得李白沒教養?如果李白在那種狀態下諷刺皇帝與貴妃,才可能是沒教養,李白之所以偉大,絕不會是這樣粗魯。
14.   李白與玄宗都是有高度文化素養的人,彼此對待方式,都在這種狀態下進行。
15.   楊貴妃和安祿山堅不大可能有私通,在宮禁森嚴,侍女環繞下,隱私空間沒有,很難發生。洗兒是當時常見的一種習俗。
16.   要討好君王,就要討好君王最喜歡的人,李白寫詩的動機就是如此,但他也是真心讓君王高興。
17.   李白曾提醒君王若讓大權旁落,一旦失去臣子支持,便會被人宰割,後來不幸成真。玄宗遇到戰亂,還是留給百姓逃難空間,最後賜死貴妃,並不是無情,而是國不能一日無君,不會落入全天下自己感覺最重要,想一起殉情的自私。
18.   李白是一位不受自己性格所侷限,能超越自己的人,進入別人的心靈,上到君王貴妃,下到平凡兒女長干行,成為不同代言的愛情大詩。

之四《博大精深的詩聖:盛唐杜甫的月夜》
1.       傳統對妻子的倫理定位:妻子不是男性的個人伴侶,而是家庭定位、家族取向的集體成員之一。夫妻間最高境界是相敬如賓,承擔奉養長輩,撫育幼小的家務責任。
2.       沒有倫理包袱的女性,例如歌妓女娼,屬於作家公領域遊宴接觸到的對象,就能大膽書寫美麗與誘惑。
3.       夫妻過於緊密,容易一房之私,失去為公著想的立場。夫妻之間有感情也必須低調不能張揚,以《漢書張敞傳》為例,主角因為高調顯示夫妻情深而阻礙升遷。
4.       只有妻子死後,才能表達思念,以潘岳《悼亡詩》為先驅,可見詩人的夫妻感情受到很大拘束。
5.       杜甫終身沒有納妾。
6.       杜甫筆下楊氏的第一個形象:老瘦賢慈。其實當時年僅三十出頭,但被稱為老妻,恐怕不是客觀描寫。兒女們仰賴她的細心照料,符合賢妻良母的美德。
7.       杜甫詩中的妻子全然被消音,沉默無聲,欠缺獨立的形象和個性,而嶄露出任勞任怨,夫唱婦隨的型態,有沒有經歷怨懟則無從得知。
8.       宮體詩:第一,豔情詩只是宮體詩的一部分。第二,梁朝帝王生活嚴謹有節度,趙翼《廿二史剳記》沒有提到他們的荒淫,可見寫宮體詩的君臣沒有道德問題。第三,宮體豔情詩描寫色情部分較少,比起宋明時期。第四,對女性冷靜細緻的描述,沒有色情意味,態度還算莊重。
9.       杜甫筆下楊氏的第二個形象:宮體艷詩的筆調。「仳離放紅蘂,想像顰青蛾」、「香霧雲鬟濕,清輝玉臂寒」,後代認為《月夜》第三聯「上參六朝,下開溫李」。最後又以「雙照淚痕乾」的夫妻苦思之情,守住整首詩倫理界線。
10.   青蛾,香霧,雲鬟,玉臂實際上是一班形容歌妓舞孃的習慣用語。女性在男性觀看下成為一種展示品,這種靜物畫效果,彷彿十七世紀的戀物結構,擺盪在「詭異的生動」、「死寂的懸止」之間。
11.   程抱一認為「香霧雲鬟濕,清輝玉臂寒」這兩句詩表達出杜甫透過雲霧,隔空觸摸到妻子的玉臂。月光擔任打光的效果,加強了特寫的戀物吸引力。
12.   杜甫妻子形象「地母/神女」的複合特徵,成為標準的「夫妻風懷詩」新類型,也就是結合倫理與感官的文本。為了預防妻子被物化,詩句的最後必須拉回到社會規範。
13.   杜甫寫懷念妻子,都與月相觀涉。月夜中的妻子,所屬女性範疇,對照男性中二元論衍伸出的思想體系,呈現出感性、肉體、柔弱、依賴等性質。杜甫不能擺脫時代侷限,但他卻能以最豐富的眼光來看待身邊的至親女性。杜甫沒有因為日常消耗而喪失對妻子愛情,即使又老又瘦,仍然覺得他是美麗非凡的絕色。

之五《精明世俗的詩魔:中唐白居易的琵琶行》
1.       離開這首詩,可以發現詩中戲劇化,精湛的描寫比喻,都不是白居易的獨創,可說受益於時代。
2.       安史之亂死亡三分之二人口,使人思考存在價值,從共性轉為個性,導致人物形象多元化。中唐時期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小人物受到重視,留下傳記,為琵琶女的模鑄提供重要的創作意識。
3.       唐傳奇、變文、說話發展,帶動七言歌行。元稹的《琵琶歌》可算是簡易版。也有學者認為受到杜甫《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》影響。
4.       白居易自己本身常常有江頭送客經驗,有其他類似作品,因此已形成一套公式。琵琶行絕不是偶然詩興大發,而是人生遭受打擊反省後,又經過寫類似題材的多次練習,終於產生集大成的作品。
5.       幽咽泉流「水下攤」,改成「冰下難」,更能對仗,詩意更合理。
6.       自傳不可能是客觀事實羅列,而是主觀意識的個人呈現,選擇那些事件組織重構,顯示他對自己人生做一個判斷。琵琶女生平遭遇的精確性不重要,關鍵是她上年紀後,如何看待生活意義的角度。
7.       琵琶女交代籍貫強調名門意識,並自豪教坊才藝出眾,容貌睥睨所有女性,帶有虛榮感的各種第一名。與五陵少年的狂歡不加節制,在倒敘時,對這回憶如此強烈,仍然保持感動。
8.       琵琶女喜歡浮華享樂,虛度歲月,當回顧時只能選取這些生活片段。很有可能最後坐吃山空,加上親人「弟走從軍阿姨死」,只能選擇嫁給商人。商人重利輕別離,琵琶女在頭牌名妓時,不可能沒發現,所以可能是無知沒察覺,或是看上商人的經濟實力。
9.       茶商能夠不計較她色衰,讓一無所有的琵琶女有歸宿,算是很幸運了,可能是真的愛她,或是善良的人。既然琵琶女還要抱怨,那麼是商人無情,還是代表琵琶女人財都想要,值得思考。琵琶女午夜夢迴哭醒,竟然是夢見「少年事」,也就是那段紙醉金迷歲月,如今生活大轉彎,竟然沒有意識到那段虛無的教訓,不知道自己問題在哪裡。
10.   帶妝入睡:風塵氣的表現,並不是化妝才入睡,而是沒有卸妝就入睡。以兩種可能,第一種希望商人隨時回來時,保持最佳容貌去迎接。第二種是她仍然眷戀當時場域,留住青春的補償動作,執著外在皮相。
11.   白居易的長安中心情結很重,貶到江南會有得失心。音樂上他輕視地方鄉村音樂,所以會被琵琶女的京都聲給吸引。接著他又抱怨當地的濕熱,缺少同樂的朋友。
12.   琵琶女崇尚藝術又喜愛金錢,詩人具有藝術才華又渴慕權勢,構成「同是天涯淪落人」的另一個原因,本質上是同一類人。白居易寫諷諭詩之際,同時也享受有人稱讚有人攻擊的名望滿足,貶謫路上,還在意到處有人認識他,題他的詩。這裡沒有什麼受苦百姓的蹤跡,他的動機不像李杜是單純出自理想。
13.   蘇東坡批評「元輕白俗」,不只是白居易用語簡易,老嫗能解,也是人格的評價。《容齋隨筆》指出白居易有很多討論薪水升官的詩,可看到他在乎世俗名利。因此最後的青衫濕,其實就是一種榮辱得失心,對於變成低階官員的反應。
14.   白居易的諷諭詩占所有詩作比例相當少,貶謫江州之後也不再創作,卻變成後來文學史對白居易的評價,可說是以偏概全。

之六《哀淒絕望的詩靈:晚唐李商隱的錦瑟》
1.       從《錦瑟》整首詩的意象特點,指向這是李商隱年近五十歲時,所進行的一場人生總回顧,不是針對哪一個特定的人事物,而是一種整體的,包籠所有一切在內的感受。
2.       詩前所冠無題之名,並非在歷史傳承過程中遭到無情的遺忘,相反是出自作者有意曲避隱諱的心態,將具有指示和說明功能的詩題完全解消。美麗與哀愁是唯一想傳達的重點。
3.       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是在作者人生最終時刻,運用意象也是作者一生的集大成,可以算詩人親手撰寫,為自己蓋棺定論的墓誌銘。
4.       錦瑟也是全唐詩中唯一一首拿來當標題的詩篇。
5.       傷春:李商隱詩中經常出現,一心追求美好,卻又總是受人傷害。
6.       無端:中晚唐慣用詞,事出意外,莫名其妙的感受。
7.       曉夢:接近日出,短暫而清晰,追憶平生,記憶猶新但又稍縱即逝。
8.       瑟:五十絃悲愴悽楚,連天神也動容,無法承受。一種後設神話,解釋悲劇感染力。
9.       珍珠來自於鮫人眼淚,珠又有淚,視為淚中之淚。
10.   詩人對一生充滿了珍愛憐惜,每一件事都緬懷不已,清楚意識到重量,不僅是懷思,也是省思。
11.   他沒有莊子的逍遙達觀,而是傾心投入,然而因為失去基點而陡然落空,因而徬徨無託。當必須尋求出路時,便在迷醉與幻滅中掙扎。
12.   這些情感何必等到事過境遷,才成為追懷的珍貴記憶?就在當時便已經身心愛惜,而感到惘然了。
13.   惘然:如幻影般的不真實感。當下已經知道終究會失去,以致於當下的真實就被幻滅的虛無所籠罩。
14.   魯迅定義「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」。李商隱是一位不斷被剝奪的人,才會習慣於失去和落空,才會產生如此深切的幻滅意識與不安全感。
15.   由於痛苦的程度猶如蝕骨,大多數人選擇逃避或麻木,極少數人能超越這種痛苦,例如杜甫蘇東坡,因為他們有宏大的心胸。李商隱卻不是前述兩種,他讓自己去承受,在無止盡的凌遲中度日。
16.   明明會受傷還要去愛,是否算勇者?並非抽象的愛就算是偉大的。前面的情況,是一種盲目,缺乏意志力與決心的陷溺。受傷有時是勇敢的勳章,卻更可能來自無知莽撞的結果。
17.   卡謬說:「習慣於絕望,比絕望本身更可悲。」用來形容李商隱很恰當,他也不同於薛西佛斯。
18.   《暮秋獨遊曲江》:恨與生命始終為一,恨等於生命。恨不是仇恨怨恨,是指來自情的憾恨,失落。生命對李商隱來說,就是悲劇的本身。
19.   李商隱非常了解自己,只要一息尚存,他就是以情為骨,以淚為心,他所認知的自我狀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