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6月16日 星期五

讀書心得:《驚豔唐詩》

驚豔唐詩:字行間的人生密碼
作者:歐麗娟
出版社:遠流
出版日期:2017/05/25
ISBN 139789573280088

心得部份:
之一《初唐的新聲:陳子昂與登幽州臺歌》
1.       這本唐詩討論的文本,詮釋位置在非文學系與文學系的讀者中間。如果要針對非文學系品匯唐詩,必須用感性的散文,帶領普羅大眾咀嚼芬芳,但這就無法滿足文學系,因為你說的我都已經讀過了。作者在感性之餘,也用淺淺的小論文口味,帶領大家在深入一點文學系的地盤,引經據典,檢討以往的認知。這是我會想看一看這本書的原因,我希望能得到一些新的東西。
2.       以往文學史講到陳子昂總是很激情的歌頌他的復古大纛,所以初唐那些詩人都不值一哂。如果他有這麼大破大立,那文學地位應該是最最拔尖的,事實上並沒有,所以傳統的邏輯有問題。中國文學史很少存在孤立性,劇烈的轉變,一個改革者如果不懂他所要推翻或改良的對象,不懂得轉化援用,我不會認為他是完整的。所以很高興作者利用簡單的證據,還原了陳子昂與初唐詩人的關係,給予相當客觀的描述。
3.       其實作者解說《登幽州臺歌》只是一小部分,大部分都在討論陳子昂理論的內涵意義,而且很重要的以李白,杜甫,韓愈的例子來作正反證。我認為這是一個詩歌很自然會流向這種趨勢,當六朝風格摹寫到極致時,就會反過來思考,怎麼讓更古早的漢魏風骨,以及詩經時代的一些更有力量的情感,所謂興寄托寓的功能重新被世人欣賞,最終讓國家社會風行草偃。
4.       但同時六朝遺留下來的技巧實在太棒了,太有美感了,如果捨棄不就是暴殄天物?如果我只看重興寄這一方,那不也變成另一種擬作?不也是另一種「質木無文」?所以「綺麗不足珍」,意思是只有「綺麗」,少了「興寄」是不夠,並不是不要。陳子昂,李白認為如果我的詩歌格局兼有二者不就匯合成宇宙性的霸氣,豈不是與古聖先賢並駕齊驅?或者比前人更屌?
5.       這麼困難的任務,我真害怕還沒完成就GG了,這是李白《古風》的焦慮。這麼厲害偉大的想法,怎麼只有我這個天才能想出來?其他人都沒發現,分享給他們也不一定懂,真是孤獨哇!這是陳子昂《登幽州臺歌》的愴然。
6.       李白和陳子昂的焦慮,在杜甫的詩論中得到了和解,他的「轉益多師」,讓我感覺到杜甫已經把自己是最強的天才,看作一個很平常的事實,哇!這比前兩位還臭屁,而且能這麼淡定簡直是最高境界。所以杜甫能夠繼續往前跳脫個人,去關懷整個當代的家國歷史。
之二《深水靜流的智者:盛唐王維的雜詩》
1.       以前小時候就背過這首詩,沒想到裡面充滿了這麼深邃的心理活動,還可以牽扯到人性的防衛機制。原來古人的遭遇、反應、情緒和現代人並無二致,這樣就大大拉近了古典詩詞與我們的距離。好詩寫出了永恆人性的情感,我們在詩中也找到了自己。
2.       讀書最可怕的就是被作者點出自己的問題,像一面鏡子暴露出來。書中說到人與人之間談話很容易又回到自己身上,不一定會想誠摯的進到他人的心境中。這點我要反省。另一點也提到也不要總怪別人為何不瞭解自己,沒有人能完全擔負另一人,只有自己是解決自己問題的最大貴人。
3.       沒想到簡單的一句詩,一句問話,竟然把心理學最要命的中心思想揭露出來,看來偉大詩人並不在才華,而在於了解人。
之三《穿透人間的詩仙:盛唐李白的清平調詞三首》
1.       因為安史之亂,使唐玄宗的執政受到後世批評,清平調描寫明皇貴妃之間的愛情,也連帶受到爭議性,有些人會認為李白寫這首詩實在是很阿諛,不過本書跳脫了道德尺度,把文學性獨立出來欣賞。
2.       外重內輕才是造成安史之亂更重要的原因,不去探討,反倒聚焦唐玄宗沉湎酒色美色,用這麼簡單的推論帶過,是我看到很多歷史書的問題。常常只要推到某些人物或原因就破案了,歷史真相絕對沒那麼單純。一首清平調也不會有那麼厲害,可以顛覆整個時代。
3.       何況皇帝也沒重用李白,李白要達成理想也只能從奉旨填詞開始,如果要批評這種行為實在對詩人是不公平。
4.       書中有很精彩的推論,指出詩中並沒有故意反諷,我認為這比較合理,也比較符合禮貌。過去有很多材料都把古人的個性扁平化,用僵化單一的視角,書中頗析貴妃的性格,以及討論兩人之間的情感,會讓人感覺較為有血有肉。
之四《博大精深的詩聖:盛唐杜甫的月夜》
1.       杜甫詩竟然有六朝的宮體豔情描寫,實在太不可思議了!以前讀杜甫的詩從來沒聽說過,可見自己真是孤陋寡聞呀。每次談到杜甫,都會有個刻板印象,關心家國,詩中有蒼茫悲愴之氣,總是正經八百,但這首詩中他對自己妻子的描述完全不是如此。
2.       杜甫要使用這種句子前,一定知道南朝文學集團的人是用物色唯美的態度,不知道杜甫當時是否會猶豫,猶豫後人會誤解,猶豫後人對他的詩產生爭議。
3.       杜甫李白就是狂,所有的元素都可以來者不拒,他們的心中沒有什麼包袱,必須像後代宋、明、清人,要去爭吵尊誰抑誰,選擇要站在那一邊。所以他們兩人可以站在高峰睥睨群雄,順便看熱鬧。
4.       書中還舉了很多當時例子,運用到六朝的豔情書寫,以往文學史家都喜歡硬生生把唐詩分成四塊蛋糕,初晚唐艷麗,盛唐氣象,中唐深沉。但看起來最嚴肅的人,心中往往可能有最劇烈的小宇宙。不知道是否又是我孤陋寡聞,是否有人去研究過盛唐中唐詩人中的豔情書寫?這應該會是個有趣的領域。或者是否有人比較過南朝豔情與晚唐豔情?
之五《精明世俗的詩魔:中唐白居易的琵琶行》
1.       沒想到這首千古經典之作,在作者狠狠的剝皮檢視下,變成兩位人生魯蛇的心有靈犀。琵琶女的自白中,藏著這麼多人格的脆弱與無知。有時候我最害怕自己觸碰這三種情況:第一是犯下錯誤去後悔,第二是回頭檢視時不知道犯錯的原因是什麼,第三是根本沒自覺到自己犯錯。白居易沒有必要汙衊琵琶女,但是他誠實的紀載中,無意間卻暴露出琵琶女這三種地雷都踩到。
2.       接著我們又看到詩人那句「同是天涯淪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識」,從前被大家稱頌,常常被引用,作者卻有完全不同的看法。她讓我們看見白居易並不是那麼格調高的人,有明顯的缺陷,而這句詩正好證明,他完全無法抵賴。
3.       因此傳統文學史寫作總是帶有意識形態,幾乎為文人講話,事實上應該有一些作家可能是志大才疏,眼高手低,是自己的個性造成相應的結局,而不都是外在環境虧負他們,這讓我想到孟浩然筆下「不才明主棄」而皇上給的回應。
之六《哀淒絕望的詩靈:晚唐李商隱的錦瑟》
1.       「詩家總愛西崑好,獨恨無人作鄭箋」,以前看過的資料解釋成「大家都說西崑體的詩很好,我只可惜沒有人願意去關注,去解開李商隱的詩」。我在想會不會這一句也可以解釋成「大家都說西崑體的詩很好,我只可惜大家都沒注意到李商隱更好,因為只有李商隱的詩沒有人能夠解開的」。
2.       李商隱既然不願意說清楚(還是連他自己都不清楚?),因此本書作者並沒有打算要解詩,反而是去關注作者的心態個性,也許這是更重要的。
3.       李商隱的遭遇混合了愛情,友情,政治角力,讓他被硬生生撕裂,不知是否也是他自己不夠有智慧處理好,才形成悲劇,抑或是外力的不得已?有機會希望能了解,為什麼他竟然會選擇與敵對陣營結親,而造成兩邊不是人,我真的不解李商隱為何要做這個決定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